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四大成因极度诱惑 “造车热”不热也难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添加人:联合会--徐铭 更新时间:2016-08-12

 

持续放量的市场需求,无处不在的行业机会,互联网和其他全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一个又一个“后来者”的成功案例,催生了资本对汽车行业的进入;加上汽车行业中的“长子”、“次子”们的平庸表现,一些企业含合资企业的不思进取,都给新的后来者以进入的机会。
  前天(8月10日),国内的两个互联网企业终于走出“PPT造车”或“发布会”造车的困顿,高调宣布投资建厂。在此之前,一款自称“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正式上市。国内紧凑级SUV产品多如牛毛,荣威RX5是因马云的到场,标志着上汽乘用车与阿里巴巴合作的第一个结晶降生而备受关注。
  中国汽车市场为什么再现“造车热”?这一波“造车热”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规模?为什么会有来自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如此广泛的参与度?并且持续时间又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其实,此轮“造车热”有其深刻的社会、行业和产业背景,出于政治、经济、市场、技术和地区发展等不同考量。然而,“造车热”的缘起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作为全球“巨无霸”汽车市场的形成,消费者需求多种多样,市场空间不断放大。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催生了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过去十多年间,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实现从百万辆,到千万辆,再到两千万辆规模的扩充。自2013年起,已经形成2500万辆级的“巨无霸”汽车市场。在这一市场上,既有中外两股势力的角逐,也有外企通过合资形式的暗中较量,更有自主品牌的顽强抗争......

其次,国内汽车产业自身依然处于发展之中,但并没有形成汽车强国的“三强”或几强垄断的局面,机会不断。
  应该说,过去30多年间,在汽车产业层面,通过合资合作,快速提升了国产汽车的制造能力,壮大了几大汽车集团的实力。而自主品牌不甘示弱,以长城、长安、吉利为代表,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或集团。但是,无论国内所谓的“大集团”也好,合资企业也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业界脊梁或骨干,如德国的大众、奔驰和宝马,或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或者美国的通用、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的“三强”现象,令后来者不断涌入。
  一句话:汽车行业本身做得不够好,其中那些“长子”、“次子”们的平庸表现,一些企业含合资企业的不思进取,都给新的后来者以进入的机会。

第三是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带给汽车产业的变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更多的后来者带来希望。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一步一重天,使热衷于汽车、有汽车梦的人们,有了实现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直至“重新定义汽车的时代”。互联网企业、IT类公司,甚至是三两人的“团伙”都可以“PPT汽车”。目前,从卖车到造车,从车联网到自动驾驶,互联网对汽车业的入侵已经渗透到汽车全产业链。
  而一些“研究报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某“研究院“的报告认为,“未来5年是车企利用汽车智能互联技术浪潮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期”。
  最后是国内外一些曾经的“后来者”成功案例,国内如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国外如特斯拉等,极大地鼓舞了新的“后来者”。
  国内方面,以长城、吉利为代表,大约在20年时间里,要么已经做成年产销百万辆的汽车企业,如长城汽车;要么兼并著名汽车品牌的同时,也让自身得到发展,如吉利汽车。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魏建军、李书福的成功,给其他企业家带来希望,投入汽车领域无可厚非。国外,尽管自身麻烦不断,自燃、车祸等频发,但美国特斯拉短短几年间的风生水起,吊起了后来者的胃口,跃跃欲试者接踵而至。
  归根结底,对于汽车产业的不断进入,说明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利润尚可的行业,才有资本和商人不断闯入。当然,并不排除资本的逐利性,以及某些商人的投机性。

汉腾汽车品牌正式发布

其实,作为汽车行业的“后来者”,其进入这一行的行事风格各异,有人偷偷摸摸,小打小闹;自然就有人堂堂皇皇,大气磅礴。前者往往给人以投机取巧、“干一票就走”的赶脚;而后者则真抓实干,稳扎稳打,让人刮目相看。如5月9日,在北京雁栖湖畔,汉腾汽车选择了宝马全新一代旗舰车型——BMW 7系上市,以及奔驰全新公务商务用车——BENZ V系列上市的场所,发布全新品牌和旗下多款车型,既有传统汽车,也有新能源车,表明其进军汽车行业的坚定决心和不凡实力。

协会公告
会员动态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世通国际大厦C座10层 客服邮箱:org@capia.org 客服电话:400 6363 789
北京中汽联科技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8960号